顯微鏡“冷光源”的由來
2016-05-25新聞資訊
關于冷光源一詞,并非有熱光源的說法與之對應,冷光源一方面要求在一定強度的光照條件下對物體的熱輻射作用小,另一方面要求光源的色溫控制在較高的水平,趨于冷色調,即稱之為冷光源。色溫偏低的光源即暖色調光源,其波長較長,通常色溫低于5000K,5000-3000K 色溫的光源通常是電能直接簡單轉化為光能的燈源,燈泡發熱較高,紅外輻射也較高。通常氙氣燈、金屬鹵素弧光燈是常見的冷光源燈源,通過特定的濾光片,對色溫改善和熱隔絕起到重要的作用。完全不發熱的光源是不存在的,光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的表現,長時間的照射和積累必然會產生熱效應。只是在不同環境下,當熱散失速度大于其熱效應時,給人的感覺是不發熱。
至今,大多數顯微鏡使用的照明光源(非熒光),都是發熱量很高的燈泡(如鹵素燈泡),在正置和倒置顯微鏡上,由于燈泡位于專門設計的燈室內,因此燈泡產生的熱量對樣品和觀察者產生的不利影響可忽略;但體視顯微鏡由于構造的原因,可能會令燈泡的位置距離所需觀察的樣品很近,此時其所產生的熱量足以對樣品和觀察者產生不利影響,有鑒于此,現代的體視顯微鏡普遍采用將燈泡位置遠離觀察樣品的設計,通常的做法是通過一定長度的光導纖維來傳遞照明光線,這就免除了上述的不利影響,也就是顯微鏡行業所稱的“冷光源”的由來。